「你說的去中心化」是什麼?

「去中心化」這個詞彙感覺已經是家喻戶曉,當人們相互高談去中心化理念的時候,大家對於去中心化的認知是否真的相同?可以從兩個基本屬性協助理解去中心化。

我昨天去幫忙支援創投媒合的活動,遇到對於 Web3 有興趣的夥伴,在聊天的過程中,他問了我一個問題:

「Uniswap 到底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協議啊?」

我聽到這個問題當下的直覺反應是「當然是去中心化的啊!Uniswap 的合約可是經過無數檢視,沒有後門可以修改代碼*,且合約本身是無法封鎖任何特定使用者的。」

*補充一下,有些合約可以利用某些方式 (例如鑽石合約) 進行智能合約的修改的。可以由 a16z 提供的簡易工具,輸入地址可快速分析該合約是否有後門可以修改,下圖是 Uniswap Factory V2 的分析結果:

Uniswap-Factory-V2-合約後門檢測

全部都是 No,包含合約是否可以自毀再生、是不是用 metamorphic contract factory 創建的、母合約有沒有這個 create2 功能,代表 Uniswap v2 合約是穩定不可修改的,沒有任何機會!

總之,有趣的事情是,當我講完「Uniswap 是非常去中心化的」的時候,突然腦中想到許多關於 Uniswap 的負面新聞,例如:

  • Uniswap 刪除前端部分代幣
  • Uniswap Labs 的影響力主導協議發展方向
  • Uniswap 許多重要決策都沒有經過社群治理,例如收購 NFT 交易平台 Genie 等可能改變公司發展發向的決定。

「這樣 Uniswap 怎麼會是去中心化的協議?應該是很中心化才是啊」,我當下就有點卡住了。發生了什麼問題?其實,問題源自於我把去中心的化面向混在一起看待了。以下容我解釋:

去中心化的兩個屬性

「去中心化」我認為有兩個很重要的性質,如果忽略這兩個性質,其實是沒有辦法說明清楚其定義,更無法與其他人達成共識。就像是衣服有顏色與尺寸兩個屬性,如果沒有表達清楚這些基礎特徵,怎麼期待店員拿給自己所想的衣服款式呢?

去中心化最重要的兩個屬性分別是:

  • 多面向:去中心化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與角度
  • 連續性:去中心化並不是非黑即白的

在談論去中化或是相關規劃之前,請先定義好這兩個規格,討論或是進行專案才容易有共識。

多面向

去中心化的作用點其實不只有在智能合約,可以利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與角度讓使用者更加自由,常見的面向有:

  • 前端網頁是否可以不受到中心化伺服器影響
  • 智能合約管理者權限有多大
  • 社群治理的範疇與執行效力
  • 對於自身資產的掌控能力有多少

這些面向都跟去中心化有關,但是層級、技術、概念相差甚大,達到各面向去中心化所需要的能力與資源也有所不同。因此不一定每個項目都可以面面俱到。也不是每個項目都一定需要做到所有面向的去中心化,應該要考量自身產品與環境是否合適,如同我們在〈如何平衡產品 Web2 與 Web3 的取捨?〉提到的,打造產品時需要回到產品解決什麼問題去思考取捨,並不是所有面向都適合去中心化。

例如早期專案決策就應該維持去中心化,以提升決策效率快速修正產品以符合市場,等待項目發展成熟再導入治理模型,現在很多新項目為了賦予代幣價值倉促開啟治理功能,導致其治理範圍雞肋或是項目發展緩慢。

去中心化的多面向:不能以一概全

另一個重點是,每個面向相互是不一定有絕對的關聯。例如,某項目智能合約去中心化程度高,不代表其前端頁面或是治理的去中心化程度也會高。也就是說,不能單憑某一個或是某幾個面向,就說某個項目比另一個項目還要去中心化,應該要拆解來檢視比較。

那問題就會變成「通常會以什麼面向來評估專案去中心化程度呢?」其實如同產品思維分析,很看該領域做的是什麼產品而定,遊戲跟交易所的去中心化程度評估方式就會不同。但是大致上都會有這三個評估重點:

  • 資料庫的去中心化:帳本與資料是否所有權在於用戶
  • 執行運作的去中心化:智能合約運作是否透明無後門
  • 決策治理的去中心化:治理機制的範疇與效力程度

先以這三個面向去評估就很夠用了。

連續性

去中心化與中心化,不是兩個極端,更應該像是完整的光譜,有紅橙黃綠藍靛紫充滿多種形式,是種漸進式的描述。也就是沒有絕對的中心化或是去中心化,而是相對比較出來的。

例如,Sushiswap 比起 Binance 還要去中心化。而不能說 Sushiswap 是去中心化,Binance 就一定是中心化,這樣直接界定的意義不大,問題如果變成是 Uniswap 與 Sushiswap 不就難以比較了?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還是有許多漸進式的差異。

去中心化的連續性:沒有絕對只有相對

加上剛剛提到的多面向,可以知道每個面向都有連續性,舉例來說:以治理這個面向來看去中心化程度,不是只有社群治理或是團隊獨裁這兩種型態,可以是:

  • 完全鏈上投票並強制執行的模式 (Curve)
  • 利用鏈下投票決定大方向後給團隊決定細節 (GMX)
  • 團隊決定大方向提案給與社群投票 (Pancakeswap)
  • 團隊自行決定決策 (Binance)

因此,評估去中心化請盡可能用連續的思維來看待,雖然都有治理功能,但是細節差異還是很大的。

另外,連續性告訴我們並不是極端就是好,民主跟獨裁之間的政體也有很多種形式,但是大多數政體都存在於兩者之間,代表民主與獨裁有各自的優缺點,這部份我們下回再談。

總結

現在人們高談的去中心化,大家的共識是否相同?如果這些基礎的認知沒有統一,就很難進行高度合作的專案了。

去中心化並不是非黑即白,也不能以一概全。沒有什麼項目是去中心化或是中心化,只有比較出來的結果;不能直接說哪個「項目」去中心化,而是要談論那個項目的哪些「面向」做得更去中心化。

有了這層基礎認知,會對於自身思考去中心化的意義與評估更加具體。下一篇文章就來談談去中心化的目的與需求。

持續思考,呵護熱情,下次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