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reads 爆紅的4個關鍵因素

目前 Threads 用戶數已超過九千萬人,短短三天直逼 Twitter 用戶數的四分之一。Threads 爆紅的背後,除了市場對於 Twitter 不滿的之外,還有什麼關鍵原因?而長期 Threads 是否可以持續其成功模式,建立新的社群版圖呢?

Threads 近期討論度極高,身邊許多朋友紛紛加入「試用」這個新的社群軟體,本文將分析為什麼 Threads 短期可以取得成功?與其該如何維持長期的優勢?不像是過往的其他挑戰者 (例如 Damus) 雷聲大雨滴小。

為什麼會講 Threads?因為這個社交軟體跟 Web3 的關係可大了,且去中心化社交一直都是加密領域重要的發展破口,Threads 短期的大成功有助於 Web3 社群項目的借鑑。

Threads 短期成功關鍵

Threads 目前短期成功因素大致分析有幾點因素:

  • 天時:社群媒體產業變革
  • 地利:Meta 取得市場信任、產品定位適當、設計流暢
  • 人和:Meta 團隊豐富經驗與執行力

適當的時機推出適當的產品之下,短短三天締造耀眼的成績,以下簡述 Threads 爆紅的天時地利到底怎麼發生的。

時空背景:社群媒體動盪年

先談談 Twitter,其近期許多改動,社群對此抱持有極端看法,比較有爭議的議題包含:

  • Twitter 藍色認證變為訂閱制,僅需要支付月費即可以獲得。
  • 限制用戶觀看貼文數:一般新用戶每日僅能觀看 300 則貼文。

許多推特用戶表示將會持續尋求新平台,市場近期不斷出現所謂「推特殺手」,期望可以對 Twitter 施加壓力減少過大的變動,或是甚至創造新的平台推翻推特。光是今年就出現許多新的社群平台,包含 Damus 與 Bluesky,再早期一點也有 Mastodon 與 Gab。

可惜的是,上述對手目前無法對 Twitter 造成實質的影響,以 Mastodon 來說,目前用戶數僅百萬餘人,仍無法對擁有 3.5 億用戶數的推特造成實質影響。

推特用戶數約3億5000萬
推特用戶數約 3.5 億 (資料來源)

Reddit 近期也有重大改動—開始針對 API 收費,造成許多第三方客戶端將結束營運,許多社群 KOL 抗爭不斷擴大,但仍無力撼動公司高層政策。

基於上述種種社群革命,市場對於社群媒體的討論聲量逐漸水漲船高。因此給了 Meta 一個很好的機會,在市場討論情緒高峰時推出 Threads,抓準 Twitter 推出貼文瀏覽禁令幾天後,順勢搭上這話題順風車快速抓住市場需求並成長。

加入的用戶不一定真的討厭 Twitter 或是 Redddit,而是因為近期的社群軟體變革在熱度上,因此可以更容易的接觸與吸引市場目光。

行銷思維:Meta 公司光環

其實不是只有像我或是分析師,會特別留意一個產品到底會不會有人願意使用。其實用戶自己也會評估,以社群軟體來說更是如此,因為如果其他朋友都不使用,那麼為什麼自己要花時間下載?其實這也就是大多數平台項目的冷啟動問題,當然也是大多數 Web3 項目需要面對的課題 (現在大多是利用代幣激勵完成冷啟動)。

Threads 因為有 Meta 公司的背景,在母公司挾 14 億 IG 用戶的資源下 (資料來源),給予市場更多期待。也確實在推出第一天就已經擁有超過三千萬用戶註冊,有別於 Bluesky 等競爭者,Threads 不論是討論聲量、實際用戶數、開發量能都不是同個等級,市場也對 Threads 給予更多信任,形成正向循環。

Threads與Bluesky
Threads 相對 Bluesky 讓用戶真的感受到有機會可以長久經營

市場普遍認為這一次的新產品有別於過去其他社群競軟體爭對手,市場對 Threads 短期必定帶來產業新氣象有共識。因此使用戶將有動機去註冊與使用,良性循環下用戶數確實不斷增長。

因為是市值 7000 億美元的 Meta,所以相信做得成,用戶當然會比較有熱忱投入,而非一個可能之後會沒沒無聞的平台浪費時間。

產品定位:低門檻的發文型態

我個人也是在第一時間嘗試了這個新產品,給了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到好久沒看到的朋友的貼文,這發現雖然 IG 的廣告越來越多且有演算法的調控之外,其實朋友發文的頻率確實真的越來越少。

以 IG 來說,我認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此現象:

  • 限時動態:限時動態的出現,取代原本表達的需求,且因為 IG 演算法,有時反而限時動態的觸擊率還比貼文高,也就慢慢演變成限時動態為主,貼文為輔的現象。
  • 美觀心理:IG 原本就是以圖片為主的社群產品,隨著市場的成熟,對於圖片與影片的要求越來越高,大多數帳號甚至一部分的個人會在一圖片的美觀與一致性,會花時間思考該放什麼照片去代表貼文,其實都是在無形中墊高了發文的門檻。

以我自身的觀察,大多用戶都會將貼文做為比較正式的輸出,並且精心製作圖片或是選擇照片,輸出最大的障礙就是麻煩,當然無形中使得個人用戶的貼文數量慢慢減少。(看看朋友中有多少人想發感謝文但又表示不斷拖延發貼文的時間,就知道門檻多高)

IG 朋友的貼文因為發文門檻高而慢慢看不到了。

IG發文門檻高
IG 的圖文製作往往墊高的發文的門檻

限時動態雖然變成類似紀錄的塗鴉板,但仍需要選擇圖片。

Threads 初期定位來說,降低用戶發文的門檻,使過往 FB 時代的貼文種類與貼文數量重新出現,Threads 只需要文字即可以表達自身當下的想法,更能促使讓用戶發文。當然,也相對看到多只有幾個字的貼文呢。

那這個時候就一定需要回答一個問題「為什麼不是 Twitter 而是 Threads?前者也是短貼文定位,後者反而是抄前者的」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,也是 Threads 遲早要面對的課題,但是不影響其短期爆紅的能力。

產品設計:簡單順暢

Threads 的功能非。有許多現在被視為基本的社群軟體功能都沒有,例如 hashtag、私訊、文字編輯功能等。

一方面是測試市場的需求假設以利公司擬定下一步策略,一方面則是可以讓用戶輕易的加入與使用,沒有過多的學習成本,類似當初 Clubhouse 的產品策略。

使用者旅程的關鍵—註冊,Meta 利用 IG 帳號連動的方式,讓使用者以極低的門檻與順暢的使用流程,讓該產品更容易推動與成長,將 Threads 的成功歸給其簡易順暢的註冊流程一點都不為過。

結論

Threads 抓準機會在極佳的時機推出,並且利用母公司的資源與市場信任,搭配簡單的功能定位與介面,成功快速累積用戶基數,過程中其中確實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。Threads 的成長過程絕對值得深入思考,Twitter 的作為也值得反思哪裡可以更好。

筆者認為時機特別重要,如果 Twitter 今天沒有大動作的改革,也許就輪不到 Threads 什麼事了。

持續思考,呵護熱情,下次見。